《幼学琼林》卷一·岁时(三/七)
【原文】
四月乃是麦秋,
端午却为蒲节。
六月六日,
节名天贶kuàng;
五月五日,序号天中。
端阳竞渡,吊屈原之溺水;
重九登高,效桓景之避灾。
五戊鸡豚宴社,
处处饮治聋之酒;
七夕牛女渡河,
家家穿乞巧之针。
中秋月朗,
明皇亲游于月殿;
九日风高,
孟嘉落帽于龙山。
【注释】
(1) 麦秋:小麦成熟的时候,通常指农历四、五月。
(2) 端午: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(中秋 – 清明 – 春节 – 端午)。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,故五月初五亦称为“端阳节”;端午,也用来纪念诗人屈原,有包粽子、赛龙舟的习俗。
(3) 蒲节:古人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叶,可以避邪;或在端午节时将菖蒲泡在酒中,饮之可以避瘟疫,所以端午节又称蒲节。
(4)天贶:澶chán渊之盟后,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禅shàn,以洗刷城下之盟,彰显自己的功业,于是诈称有天书降下,改元大中祥符,并于大中祥符元年(公元1008年)十月在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祭祀仪式。大中祥符四年(公元1011年)六月六日,宋真宗下诏称天书再降,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。贶kuàng,赏赐之意。
(5)天中:《提要录》记载:五月五日时为天中节,因其与端午节同一天,也是端午节的别称。又因这天正是中夏,故称这一天为“天中节”。
(6)端阳竞渡: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,楚人为祭奠他,在这天将粽子投入江中,并进行划龙舟竞赛,表示当时抢救屈原的迫切之情。后来吃粽子和赛龙舟成为传统风俗。
(7)重九登高:指农历九月初九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中最大的,日、月都为九,即重阳。桓景:《续齐谐记》记载:东汉人桓景听从方士费长房的指点,带着全家人,于九月初九插着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避祸,后来重九登高就成为一种风俗。
(8) 治聋之酒:社日饮的酒,传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。
(9) 乞巧:七夕的传统活动,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。七夕是传说中隔着“天河”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,旧时女子在庭院中穿针,向织女乞求智巧,叫作“乞巧”。
(10) 明皇亲游于月殿:明皇即唐玄宗。传说道士罗公远以杖为桥,引明皇到月宫一游,明皇觉得月宫的音乐很好听